中国茶文化
当前位置:茶文化>中国茶文化

18、〖名人茶事〗张岱研制新茶“兰春茶”

作者:老村长旅游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  日期:2017/6/22

张岱,字宗子,一字石公,号陶庵,又号碟庵,浙江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、史学家,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。

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,却不愿做官,性好山水,早年曾漫游苏、浙、鲁、皖等省,阅历广泛。他家经三代积累,聚集了大量的明朝史料,藏书颇丰,他32岁那年起就利用家藏资料编写纪传体的明史。当明朝亡国后,身历国破家亡之痛的他,性情大变,表现出中国文人的高尚品格与民族气节。他避居山体,箪食瓢饮,虽屡遭断炊之苦,却仍甘之如饴。他不忧生畏死,看透世事无常,他事先为自己看墓地,作墓志,在安排好后事之后,仍继续读书著书。张岱一生的著作很多(如其《自为墓志铭》中所述),然流传至今的,只有《陶庵梦忆》、《西湖寻梦》、《琅环文集》及《石匮书后集》几种。其中《陶庵梦忆》、《西湖梦寻》为张岱的代表作品,书中蕴含其对故国之思,文字清新率真、描绘生动,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,书中对西湖等地的民情风俗多有记载,有助于明末社会之研究,深具史料价值。

他自谓“茶淫橘虐”,可见其对茶之痴,《陶庵梦忆.闵老子茶》记载他拜访老茶人闵汶水的经过,展示了他品茶鉴水之精到:一次他慕名前往拜访一位煎茶高手闵汶水,正好闵老外出,他静心等待,非但未打退堂鼓,反而更下定决心非喝到闵老煮的茶不可。闵老回来时,见客人还在,知道来者是个有心人。于是才开始煮茶招待他。闵老“自起当炉,茶旋煮,速如风雨”的娴熟技巧,让张岱惊叹不已。之后闵老将张岱引至一室,室内“明窗净几,荆溪壶、成宣窑瓷瓯十余种,皆精绝。灯下似茶色,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。”着实让张岱大开眼界,不禁问闵老:“此茶何产?”闵老想考考他说:“阆苑茶也”。然张岱觉得有异,说:“莫绐余,是阆苑制法,而味不似?”闵老暗笑并反问:“何地所产?”张岱又喝了一口说:“何其似罗芥甚也。”闵老啧喷称奇。张岱又说:“水何水?”闵老说:“惠泉。”张岱又说:“莫绐余,惠泉走千里,水劳而主角不动,何也?闵老知道眼前这位是个品茶高手,遂不敢再欺骗他,过一会儿,就持一壶满斟的茶给张岱品尝,张岱说:“香朴烈,味甚浑厚,此春荼耶!向渝者的是秋采。”闵汶水对于张岱神之又神的辩茶功力,不禁赞叹道:“余七十,精赏鉴者无客比”于是和张岱结成好友。

明代时期,品茶已成时尚,而茶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,各地茶馆林立,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。对爱茶的张岱而言,上茶馆似乎也是他生活的一种休闲。崇祯年间有家名为“露兄”的茶馆,店名乃取自米芾“茶甘露有兄”句,因“泉实玉带,茶实兰雪,汤以旋煮,无老汤,器以时涤,无秽器。其火候、汤候,亦时有天合之者?”故深得张岱喜爱。

名噪一时的禊泉,乃绍兴名泉之一,禊泉曾一度被掩没,后闪张岱的发现才又重显威名。

他在《陶庵梦忆·楔泉》一文记述其经过:“甲寅夏,过斑竹阍,取水啜之,磷磷有圭角。异之。走看其色,如秋月霜空,噀天为白,又如轻岚出岫,缭松迷石,淡淡欲散。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,用帚刷之,禊泉字出,书法大似右军。益异之。试茶,茶香发。新汲少有石腥,宿三日,气方尽。辨禊泉者无他法,取水入口,第挢舌舐腭,过颊即空,若无水可咽者,是为禊泉。”文中提到张岱无意间发现禊泉的经过,同时点出锲泉水质的特点,更以其专业的品茶知识,说明辨识禊泉的诀窍。

除了品茶鉴水之外,张岱还改良了家乡的“日铸茶”,研制出一种新茶,张岱名为“兰雪茶”。《陶庵梦忆·兰雪茶》中提到兰雪茶的研制过程:“遂募歙人入日铸。杓法、掏法、挪法、撒法、扇法、炒法、焙法、藏法,一如松萝。他泉瀹之,香气不出,煮禊泉,投以小罐,则香太浓郁,杂入茉莉,再三较量,用敞口瓷瓯淡放之,候其冷,以旋滚汤冲泻之,色如竹择方解,绿粉初匀,又如山穿初曙,透纸黎光,取清妃白,倾向素瓷,真如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,雪芽得其色矣,未得其气,余戏呼之兰雪。”四年之后,兰雪茶在茶市中风行一时。

由以上所述可知,张岱不仅嗜茶,而且识茶,从饮茶到品茶、评茶,无一不精,堪称为茶道专家。


关键词 张岱研制新茶“兰春茶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