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、〖茶的冲泡〗中国历史上泡茶方法的发展
(1)、秦汉时期
秦汉时期,人们逐渐采用茶叶加工制作方法,同时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烹饮方法。魏国张辑在《广雅》上记载,荆、巴一带,采茶叶做成饼状的烟,叶老的还要粘抹米膏。饮用时,先灸烤成赤色,饮用时,先炙烤成赤色,捣成碎末,置于瓷器中,注入沸水,再加上葱、姜和橘子来调味,饮用之后可以醒酒。这种烹煮方法的特点是先炙烤,再捣碎,再加入其他香料食品来调味,如此,茶汤的浓度增加,而且可以降低茶的苦涩味和青臭气。
(2)宋代煮点法
唐人饮茶也喜欢添加葱、姜、橘皮等调味料,如此或许可使茶变得好喝点,但也因加了佐料而使茶的真味被掩盖,无法品尝茶的真香,因此陆羽并不主张加料调味。至宋朝,由于茶的品质不断提高,茶味也越来越佳,或是因流行“点茶”之故,因此就不再添佐料了。
宋代饮茶法基本上是唐人的延伸,但比唐人进步,程序也较缩减,当时流行的是“点茶”,点茶和唐人煮茶的方法有些不同,两者相异之处,在于点茶法是改为开水冲调,而不是与水同煮,此为饮茶方法的一大改革,方法如下:
洗茶----茶饼放太久香味会变陈,应先放于清洁的容器中用热水浸渍,以便将表面半凝固的膏刮除,再以铃钳夹住,用微火灸干。
碾茶——茶饼经过烘焙灸干后,包上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,用银制或铁制的茶碾击碎,碾茶的时间要短,动作愈快愈好,如此才能使茶色白,若耽搁过久,茶色即呈昏暗。
罗茶——棘团茶虽经碾碎,然并不十分匀细,须用茶罗筛出细粉,粗茶屑则弃之不用。茶罗的纲目愈细愈好,茶末细才能与汤完全融合,若粗则易沉淀于杯底。
候汤——唐代煮茶用釜,将茶末置入釜中煮,宋代点茶则用汤瓶盛水煮汤,用来点冲盏中的末茶,称为点茶。汤瓶宜小不宜大,小则候汤较易,点茶注汤时也较易控制出水量。因为汤瓶口小,煮水时不易观察判断,汤应煮至何种程度也最难分辨,所以说“候汤”难也。又因候汤难以目测,故除陆羽的三沸“形辨法”外,尚有“声辨”和“气辨”法,以辨别汤之老嫩;而如何将茶汤控制得恰到好处,不老熟也不生嫩,确是需要相当的经验才可。
温盏——用意如同今之温杯,即点茶前先用火盏使杯温热,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汤中,若冷则茶末与汤分离。茶用以建安瓷最好,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纹路,的身较厚,保温效果佳,不易冷却。温过的后,以铁匙或银匙量适量的茶末放入盎中,而置茶量也须适中,约一钱七分左右,茶少汤多则云脚散,汤少茶多则粥而聚。置好茶即可点茶了。据《大观茶谕》记载有两种点茶法:一是静面点:将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环绕的缘注入热汤,再以筅轻轻摇动不使右茶的浮沫产生;二是一发点: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,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,随注入,随手以“筅”用力搅拌,使茶泡漂浮。这两种点茶法都不是最好的。另有一种点法是先将盅中的茶粉调成糊状,然后将热汤环绕注入,不使汤与茶直接沾染,然后再加以搅拌而使茶汤均匀,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。
(3)元代与明代
到了元、明时期,基本上摒除了饼茶,改成条形绿茶,所以饮茶时不再碾成粉末,而是全叶冲泡。明朝陆树声在《茶花记》中所叙述的方法是:当夏天炎热时,先把开水注入后放茶叶,可免水温过高,茶被烫熟;冬天寒冷,先放茶叶,后注开水,以免水温过低,茶味出得慢。许次纾说:“茶具宜小不宜大,小则香气易保持,大则容易散失。”茶具每天要用开水洗涤,用布巾擦干;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,然后再斟,否则损害茶味。还要揭开盖子查看,如水面起微波或蟹眼泡时,正是泡茶的最好时机。
明代的泡茶的方式沿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,现在是以下投法最流行,且无四季的区别。由明清到现在,虽用同样的泡茶方式,但期间仍有差异,在探讨今日茶艺的同时,也应对古代茶艺有所了解认识。